SRAM Guide林道用刹车–制动 准确 控制
2014年05月31日 18:37 来源:pinkbike 作者:pinkbike
SRAM的新煞车Guide之所以这样命名,是因为在开发时期,林道向导(Guide)花了非常多时间,带领研发团队在路上实际测试,这是整个计画的关键,因此以Guide为名。
SRAM最近公布了全新的煞车系统,目的是要修正Avid XO与XX1等级煞车的不足。这套系统叫做Guide(向导),将在未来上市,目标特别锁定在菁英等级的全山地与林道骑士。这项产品是经过了三年密集的研发,起初由SRAM工程师与许多为各式高阶产品测试的车手,进行一连串的讨论与试用。依照从世界各地林道骑乘经验搜集来的资讯,SRAM归结出哪些是这项新产品所需要达到的目标:快速反应、更准确的操控、拉杆间距调整、煞车片接触 表现–然后推出了三种不同的原型,一一测试看看哪一个最符合设定的目标。结果得到很不同的拉杆设计、新碟盘造型、还有熟悉的四活塞卡钳。我们受到SRAM邀请,到了犹他州的Moab去试试这项产品,这里就是初期产品进行测试的地方–我们感觉,Guide研发团队似乎已经达到,甚至超过了他们的设定目标。
细节:
•用途:全山地/林道
•煞车片接触 位置调整
•免工具拉杆间距调整
•相容MatchMaker X
•球形拉杆培林
•四活塞Guide卡钳
•颜色:抛光银与阳极黑
•重量:375克(前轮系统,160mm碟盘)
•市售价:199美金/177欧元(单边)
SRAM Guide RSC林道煞车内部构造
SRAM的Guide煞车采用较 短的双指宽 拉杆与肩负式油壶。拉杆间距、、咬合位置与煞车片接触 位置都可以独立调整。
Guide拉杆
从外部来看,Guide的拉杆、油缸和油壶成一直线,跟初期版本不太一样,具有较大的油壶、较短的铝材拉杆,还有一个间距调整钮。Guide的主体尺寸与现有的林道煞车产品一样,但是在连接拉杆一侧则具有较大的空间,这也适合与转把变速配合使用,在肩负式的油壶里有较大的空间装油。间距调整钮从下方移出,方向稍微向内,这样在使用指拨式变速拉杆或是安装迫紧式手把套时,不会互相干扰。SRAM设计将间距调整与咬合位置(卡钳开始咬合的拉杆位置)分开调整,所以使用者可以做更进一步的微调。就像所有SRAM的产品一样,Guide也是相容 于Matchmaker,所以使用者可以无需放油就将左右置换。SRAM并未给我们单独煞把重量讯息,但是单边整体重量:拉杆、卡钳、160mm碟盘为375克,市售价199美金。有抛光银及阳极黑两种。
在这张剖面照片中央,可以看到硬化处理过的钢质承轴。影像偏右部分则是连接到承轴外接拉杆的主轴。
新油缸设计
为了寻求非常准确又一致的咬合位置,SRAM放弃了在Avid Elixir煞车上用的TaperBore油缸设计,而是用了大部分油压系统所采用的设计,由滑动的杯状活塞与滑槽组成。由于杯状活塞在滑过油壶连接口,开始令卡钳咬合之前,需要移动一小段距离,这造成了拉下煞车时,初段并无作用。SRAM的工程师使用一根连接主轴的连杆推动主活塞,这能让活塞更快速滑过连接口,结果就是一拉下煞车,卡钳就立即作动。这根连杆的目的就是使煞车片即时接触在碟盘上。连接在拉杆上的主轴外型经过设计,以确保拉下煞车时卡钳力道维持线性,并且易于调控。
这张照片里可以看到在油缸里活塞上的丁基橡胶环。在活塞总承上方的连接口,在倒置的情形下,藉由塔状结构防止空气进入。
油壶内细节
SRAM说不管你油灌得多好,总还是有一两颗小气泡会留在油压系统里,这通常不会影响使用,因为气泡最后会进入油壶里。尤其是把车子倒置时,气泡会藉由连接口跑到油管里去,这让手感变得软软的。多拉几次拉杆会让气泡回到油壶里去–大多数时候是这样–但是SRAM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这种问题。采用更大的油壶设计,这是因为当煞车片百分之百磨耗时,还有足够的油量能补偿煞车片与碟盘间损失的间距。SRAM的工程师在油壶与活塞连接口上设计了一个短的塔状结构,将气泡引导离开油缸,单车倒置后也不成问题。这是聪明的设计。但是为了要确保最少量的气泡形成,让手感保持一致,SRAM在油壶盖上,巧妙设计了一个丁基橡胶膜。根据SRAM内部科学家宣称,在拉下煞车推挤硬质的橡胶膜时,这会迫使空气分子穿过这层膜,这样反覆进行几次,就可以回复准确的手感。
SRAM的新碟盘辐条数加倍,造型很不同–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要确保在煞得火热时,咬合的轨迹一致。「中心线」这个名字是由碟盘上这排排泥孔的造型而来。
三种等级
SRAM将会推出三种不同价位的Guide煞车:顶级RSC(间距调整)
、连杆、咬合点调整),重量375克,单边售价199美金。中级:RS,重量380克,单边售价149美金。初级:R,重量375克,单边售价129美金。
相容性与交期
Guide煞车系统预计在2014年7月上市。SRAM方面表示这个煞车系统能与Shimano或是SRAM自家的变速拉杆,还有转把变速相容。前面已经提过,煞车手把的设计可以让左右边轻易互换。Matchmaker相容性确保SRAM的煞车手把、Rockshox的伸缩作管控制钮与前叉锁定钮都可以直接安装在车把上。
Pinkbike初步印象:
SRAM招待我们在Moab待了三天,那边有绝佳的地形来测试Guide RSC林道煞车的性能表现–短时间测试还不能做出绝对的评价–我们将拿会自家,进行长期测试。但是在那几天我们的确狠操了这组煞车,感觉SRAM拿出了一组不论在外观、性能或是制动力,都可以与XX1相匹敌的煞车。我们装了热处理金属煞车皮在XC与全山地车上试,煞车力道十足,要将完全释出制动力,手指所需出的力量非常低。使用上只需一支手指,拿来比较的话,如果要产生相同的煞车力道,Guide煞车系统比Shimano XTR需要多一点点手指力道。让这组SRAM的新煞车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它的煞车力调控性。Guide的煞车力大小变化,在实地表现上稳定渐进–甚至让我们不需要完全煞死,即便在技术路段也是如此。虽然经过不短的研发时间,SRAM终于推出了正确的煞车产品。- R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