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jpg


  新款Altitude后轮行程150mm,前叉行程160mm,虽然“体格小”,但这台车能让人在不同风格的地形找到趣味。骑行性能强悍,对大多数车手来说,新款比旧款Altitude更适合用于每日骑行。从我们每天午休骑行的短程上下坡,到单车公园更长、更陡、更困难的骑行线路,不管把这台车带到什么地方,它都能应对自如。我们测试的中间等级的Carbon 70版售价5299美金(36040元人民币)。



所有转点都有轴承,后避震器的下安装座也不例外。



Shimano XT刹车,180mm刹车碟。



走线布局经过优化,头管入线孔更大,变速和刹车都是内走线。


几何



  因为Rocky Mountain的RIDE-9几何调整系统,所以Altitude有足够的几何变化范围,能轻松适应各种地形和线路。头管角度可以从较趴的65°调整为66.1°,只需要通过几何转换芯片,甚至可以为任何地形调配出合适的几何,只需要花几分钟,一共有9个档位。如果你午休骑行的线路很温和,那就把头管调直。我们常用的是中间档的Neutral模式,头管角度设在65.6°。Neutral模式模式下,测量出的BB高度是 349mm,RIDE-9几何调整系统允许BB下沉量(BB Drop)在13mm到-1mm之间变动。我们用的是L码车架,延伸量(reach)458mm。


杠杆比



  对150mm避震行程的Altitude来说,65%的杠杆比意味着很强的整体渐进性,初段行程灵敏,末段行程能提供很好的防触底阻力,让车手有种行程不会打底的感觉。如果车手骑行风格不够强势,就不太可能用完所有避震行程。杠杆比偏高,26%的后避震器预压意味着30%的后轮行程预压。踩踏效率高,但如果用32t的齿盘,Altitude在搭配大部分不同齿数飞轮时,抗后下沉数值在80-85%之间(挂10t飞轮的话,会下降到65%),比大部分林道车偏低。如果换成30t齿盘,抗后下沉量会提升到85-90%。


抗后下沉



  因为杠杆比偏高,所以26%的后避震器预压意味着30%的后轮行程预压。踩踏效率很高,但如果用32t的齿盘,Altitude比大部分抗后下沉数值为80-85%林道车要低一点。如果换成30t的齿盘,抗后下沉量会提升到85-90%。



68%的anti-rise(抗后抬升,与抗后下沉相对的概念),在刹车时,几何与牵引力之间有较好的平衡。


链条拉伸



总体来说,Rocky Mountain Altitude是一台避震渐进性好、踩踏效率过关的单车。



我们测试的L码Altitude重12.87kg,刚性非常强。



Rocky Mountain声称新款比前一代产品的刚性增加了25%。



160mm行程的FOX 36前叉,三档可调范围。



Race Face Turbine R把横,50mm long Rocky Mountain 35 AM把立。



FOX Float DPS EVOL Performance Elite后避震器,经过几个月的测试,后避震器表现依然稳定。



 Maxxis Minion DHF和DHR II Wide Trail车胎,让整车闪亮动人。搭配29mm宽的Stan's Flow MK3车圈,适合极端干燥的环境。



 Altitude整车一共有三个碳纤版、三个铝合金版,车手也可以只购买车架。可兼容26+车胎。




下管保护不够给力。



测试过一段时间后,后叉护板有点脱胶。


翻译:轮火竞赛,轮火竞赛拥有翻译后的中文文本版权,请勿转载!版权疑问:87604812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