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jpg


  达蒙•马德森(Damon Madsen)设计了四连杆后避震系统,然后制作了与之搭配的碳纤车架,来验证自己的避震构想是否合理。


达蒙•马德森的后避震系统

  Damon Madsen是个有故事的人,他住在爱达荷州一个农村社区的地下室里,以负责焊接不锈钢货运拖车为生。家族成员从事着精确的机械类工作,达蒙天生就会创造。家族对他的影响是必然的,马德森的天分最终与他对山地车的热情碰撞出了火花。

  马德森没有选择钢架,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手艺,再加上波音航天公司剩余的碳纤维,开始动手制作碳纤维车架。5年之后,我接到了马德森的邮件,他问我能不能看看这台软尾车,还有一份为几何申请专利的文书。当然,他还询问我是否愿意试骑。不久之后,马德森将两台车装进Buick LeSabre,马不停蹄地驾驶2千英里,和我一起测试单车。


2.jpg


达蒙•马德森和他的XC样车

  达蒙的避震设计采用目前很受欢迎的dual-link连杆结构,连杆很短。上连杆的运转方式很常规,但下连杆比较特殊,位置在立管前方,链条张力会在这个位置让连杆压缩(大部分下连杆都会在踩踏时受到压缩)。所有的四连杆避震系统有一个共同点:连杆几何会产生虚拟转点(瞬时中心)。随着避震系统压缩,虚拟转点的位置会变化,不同的位置对避震系统的运作起到重大的影响。虚拟转点的优点在于抗后下沉和杠杆比方面,缺点则在于踏板回击和刹车干扰。

3.jpg

马德森的dual-link连杆结构比较特别,常规设计的下连杆从中轴后方开始向前移动,但马德森的设计移动方向正好相反。

  达蒙希望自己的避震设计能提供坚实而连贯的踩踏表现,不管避震行程压缩到什么程度,在遇到冲击时,避震器要有灵敏的反应效果。他的解决办法就是从连杆位置入手,让转点位置(瞬时中心)从中轴前方开始移动,并与链条处在同一直线上。随着避震行程压缩,转点位置会向后移动,但依然与链条保持着很近的距离。在运动过程中,不论避震行程压缩到哪一段,都有持续的抗后下沉效果。

4.jpg


这是马德森申请专利的图样之一,单车上标志了很多数字,10、11、12是虚拟转点移动线路上的几个点,虚拟转点基本上与链条对齐。

5.jpg


最大齿比和最小齿比状态下的抗后下沉曲线对比。


Forward Facing连杆系统

  马德森表示,如果后避震抗后下沉指数太高、踩踏效果太硬,就会损失后避震初段行程的灵活性。他的解决办法是重新设定后避震下连杆的位置,使之不再从中轴后方向前方移动。遇到冲击时,这种变化能为避震系统提供机械上的优势,最终使避震系统柔顺,而且不折损较高的抗后下沉指数。

  马德森承认,抗后下沉指数偏高的避震系统通常会有很强的踏板回击,这是无可避免的现实,但他表示,他设计的几何能将扯链状况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。发现连杆不会对后刹产生不良影响时,他也感到很开心。我们询问为什么这个几何能取得这种效果,他解释说,有时候刹车干扰仅仅是摇臂虚拟转点向中轴前方移动的结果,有时候却是因为四连杆这种几何天生的特性。

6.jpg


下管的曲线很有必要,为避震系统的下连杆运动方向腾出一定空间。

关于单车

  马德森需要设计好并做出一个碳纤维车架,让他能制定几何与避震运动方案。他不太可能为每次设计上的变化开新模具,只能做到为摇臂开模,因为不同尺寸的单车摇臂是不变的。前三角并不是用模具制成的,马德森用巴尔沙木作为芯轴工具制作头管和中轴,先做成中空的两半,然后再合成一体。巴尔沙木芯轴之间的车架部分是轻量的碳管。预先加工好的铝合金部件固定在中轴和转点位置,之后将所有部件粘成完整的车架。

  这时候,马德森将预浸好的碳布进行叠层,这个步骤与量产生产前三角的步骤是一样的。为了给碳纤维前三角加热,在车架进烤箱进行热处理之前马德森用真空加压袋,从外部包裹住碳纤维。“这种方式做出来的成品需要更多的表层打磨工作,但强度不比模具支撑的车架差,不用花钱制作新模具,就能改变车架尺寸。”巴尔沙木芯轴留在车架中,但这项技术生产的车架与同类林道车差不多。

  我测试的就是马德森制作的林道车,130mm后轮行程,搭配140mm的避震前叉。他说避震系统采用Enduro Max轴承,还跟我强调这台车的几何很现代。M码的车架搭配29寸轮组,立管74.5度,头管67度,上管23.5英寸。


7.jpg


首骑

  因为只有一天时间评估避震系统,所以我选择了一条因泥土和地貌著称的下坡线路,长12英里,既有连贯的高速转弯,也有技术型乱石花园,还混合着颠簸的上坡线路。为了测试单车设计的踩踏效率,我还特意选择了一些快节奏上坡线路。我测试单车大概用了3小时多一点,但骑行内容够丰富,足够全面了解避震系统的特性。

  马德森说,他使用Cane Creek阻尼,因为避震器必须能对所有参数都能进行微调,因为他的避震系统只需要最少量的阻尼。低速回弹完全关闭,高速回弹只调到第三档,回弹力度也非常轻。前叉和后避震器的预压都是25%。M码单车非常适合我,骑行过程中我只做了很少的调整。

  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单车的稳定性,转弯时有极好的可预测性,从脚踏到车胎,都让人感觉很坚实,就算有障碍挡路,避震系统依然不会有退缩的迹象。上坡表现也很强,单车后避震器的压缩程度比我想象的更少,这保证了较高的座包位置,我的双腿始终处于最适合踩踏的角度。

  我在测试过程中将Cane Creek的踩踏模式调成全开,避震器从未出现软成泥的时刻,下坡时后避震器总能自由运作。两种极端的特点结合在一起,总能让人惊喜不已,这时候我真的意识到马德森的设计有多特别。马德森告诉我,对这台车的正确期待是,柔顺中透着坚实,因为单车的定位就是越野型林道车。确实,但如果你将别的单车避震系统设置成这么硬的状态,在高速前进或者地形起伏较大时,骑行感觉可能会差很多。马德森的避震能提供持续的踩踏硬度,不会受到避震系统的影响。

  在崎岖的岩石线路骑了两轮,我们试图让避震系统达到极限。很明显高速回弹阻尼限制着后避震器完全伸展,这也让骑行多了很多刺激的时刻。我有时候会脱离选线,但单车总有足够的掌控性,让我回到正轨。所有单车通过这段线路都不容易,我们测试小组的一员曾经在此摔断过轮组。马德森承认,对他设计的避震系统而言,Cane Creek后避震器的回弹太慢了,但为了让避震系统在大致可接受的范围内,这款避震器的外部调整范围大,才能成为最有用(也是最实惠)的测试工具。下一步就是找到合适的避震厂家,和他一起研发专用的避震微调系统。

首骑印象

  达蒙•马德森的避震系统绝不是噱头,踩踏时让车手感觉充满力量,加上设置好之后就不需要调整的避震系统,这完全符合每日骑行的车手所需。中轴高度既能保持稳定,也能穿过各种地形,转弯时的精准性和坚实的踩踏平台吸引着经验丰富的老司机,让车手轻松掌控每一个腾跃和抬压。我认为马德森先生的设计很有发展前景,骑着他制作的单车真是种享受。

翻译:轮火竞赛,轮火竞赛拥有翻译后的中文文本版权,请勿转载!版权疑问:876048124@qq.com